走進吳忠市利通區扁擔溝鎮黃沙窩村,一排排大棚鱗次櫛比,一行行育苗盤整齊排列,育苗戶們正在組織村民們裝盤、點籽、澆水……各個大棚內一片繁忙景象。
“這些年靠種拱棚西瓜,在城里買了房、買了車。由于我們村的富硒西瓜打出了品牌,估計今年的收入要比去年好。”黃沙窩村瓜農楊生武說,現在每畝耕地流轉費上漲至1500元。
由于該村是砂質土壤,富硒疏松、排水性能好,加之日照長、年積溫高,非常適合拱棚西瓜的生長。目前該村拱棚西瓜種植規模達到1300多畝,種植戶達到86戶。“每到銷售旺季,我們開通了網上銷售渠道,消費者只需在淘寶預定,我們就會第一時間安排技術人員采摘打包、快遞發貨,確保送到消費者手里的每一個瓜都是新鮮的。”黃沙窩村駐村第一書記馬奔說。
除了拱棚西瓜外,該村還與寧夏中青公司、山東玉康果業公司合作,以訂單農業模式種植小番茄。“2019年村里和外地客商簽了訂單種植合同,引導我們種小番茄,不但聯系銀行上門給我們辦理貸款,還免費技術指導,我們家就種了6畝。”正在給小番茄捆綁側枝的王春梅說。今年該村新建占地4畝的兩個暖棚,可為1000畝地培育1400萬株苗木,目前已種植400畝小番茄。
按照“支部+合作社+農戶”模式,由黃沙窩村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牽頭,與外地客商簽訂小番茄訂單種植協議,實行保底收購,損耗比例上限不得超過10%。按照現行的價格,畝產6000斤合格品的銷售收入能夠達到16000元左右。為了使群眾享受產業發展紅利,該村因戶施策、因人施策,給予每畝1000元的產業發展補貼。
“設施農業的種植效益是傳統糧食種植的5倍以上,而且發展特色產業的用工量大,能幫助部分建檔立卡戶群眾實現就近務工。最近這段時間,女工工資每天100元,惠及到周邊村民。”該村黨支部書記王萬智說,去年全村300多戶種植戶戶均純收入超過10萬元。
近兩年,隨著牛肉價格一路看漲,很多村民紛紛投身肉牛養殖行列。目前全村肉牛養殖規模達到7000多頭。多年在外地以挖掘機攬活的馬澤剛,前兩年回到村上,投資建起了200多頭的肉牛養殖場,一年純收益二三十萬元。“現在國家的扶持政策非常好,像我這樣回村搞種植、養殖的創業農民有很多,在家門口賺錢要比在外地打拼容易多了。”馬澤剛說。
“鎮上投資700多萬元建起了4個冷庫,解決了蔬菜冷藏的難題;村上購買了兩臺選果機,每年給村集體創收12萬元。”王萬智說,通過產業推動、市場驅動、合作拉動和典型帶動,把高效特色產業做大做強。目前已形成了大小拱棚西瓜、番茄、蕓豆、娃娃菜產供銷為一體致富產業鏈,有效幫助群眾實現持續穩定增收致富。(寧夏日報記者 蒲利宏 文/圖)